查看原文
其他

国观智库防务安全研究中心 | 不能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速战速决的战争上——俄乌冲突的教益和启示之三

防务安全研究中心 国观智库 2023-12-04


      历史地看,几乎所有战争指导者开战前都希望速战速决,但绝大部分落了空,包括这次俄乌冲突。有些确实成功了,如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以及某些更像武力外交的军事行动,但它们只是特例而非常态。作为“流血的政治”的战争,短促一击即获胜的情况即使有也非常少见。在现代条件下,作战的节奏确实加快了,但战争并没有短到能够几天、几十天就结束的程度。这表明其间一定存在某些内在制约,我们不能让表面现象遮蔽双眼,一次战役或军事行动可以追求速战速决,而战争却不应作如此期望,否则极易带来被动。


      战争的固有特性决定了难以速战速决。战争形态演变至今,技术进步是最令人瞩目的推动力量,但战争首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矛盾运动,胜利与否取决于是不是改变了另一方的社会形态、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相比于伊拉克,美国的国力军力不可谓不强盛、经济技术不可谓不发达,可战争仍然持续了7年;相较于阿富汗,美国的实力更突出,却仍在20年后匆忙撤军;对比车臣,俄军纵然实力下降也仍然堪称强盛,但第二次车臣战争还是打了10年。应该承认,美俄在这几场战争中的军事行动都是成功的,然而战争竟持续如此之久且事半功倍,根本原因正在于战争对象的社会矛盾极难解决。战争终归是为了赢得于己有利的和平,而和平却来自社会形态的重塑,战争可以为之创造条件和机会,但本身并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因此,对于武力能否解决社会矛盾、可否消弥彼此仇恨、会否激发反噬效应、是否引起连锁反应,确立什么样的战争计划、采取什么样的战争方式、做出什么样的战后安排才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这是任何国家战前就应该深入思考、反复权衡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俄罗斯的实力比人们想象的要弱,不过还是远比欧洲第二穷国乌克兰强大,仍可算是以强击弱。即使如此,面对近些年两国政治状况、社会基础、国际条件发生的变化,以这样的政治目的、这样的作战方式,试图更改领土、主权以及解决更深层的民族矛盾、国家关系、社会构造问题,短期是不可能的。

 

      一国的力量和资源不可能全部同时使用。也许很多人认为将全部力量和资源同时投入战场,就可以通过一次决战或几次并行的决战结束战争。但是,如果从想象的战争回到真实的战争,除非某个国家小到战争一开始就能席卷全国的程度,这种情况才可能发生。不过,国际政治的现状往往决定了,这种足够小的国家要么是力量均势的产物,要么是军事同盟的一员,要么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而打破均势和共识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战争依然要求某一方迈出第一步前最好想到后几步,“考虑那些遥远的可能性”,从而只为现阶段确立必需的目标、使用必需的力量。如果主观指导仍有理性,就不能投入所有的力量和资源。


      在客观上,国家的力量和资源也不可能全部同时使用。克劳塞维茨基于那个时代的特点,将军队、国土(包括土地和居民)和盟国视为一国力量的基本构成,认为虽然同时使用全部军队是可能的,可是所有要塞、河流、山脉和居民等要同时发挥作用是不可能的,因而得出了“同时使用一切力量是违背战争性质的”结论。今天,一个国家的力量和资源构成扩大了很多,战争可以在五维空间展开,但所有力量和资源就能全部同时使用了吗?英国著名海军史学者朱利安·科贝特曾针对一些人设想建设绝对不让贸易受损的强大海军,尖锐地指出:类似寻求海上专制地位的追求不仅会使国家破产,即使能够成功也会引发所有国家警觉、令自己陷入四面受敌的处境,这种和平时期的空想是把战争看作它从未成为也永远不会成为的事物,必须坚决放弃。在分析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战略意图没有迅速达成的原因时,不少人指出俄罗斯投入的力量不够充足。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投入更多的力量意味着此前必须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军事领域。而这样一来,科贝特所指出的困境便会出现,追求绝对优势、速战速决反而更难实现。

      能动的对抗和较量很少是一个短期的过程。我们在前文曾经强调,战争是两股“活”的力量的较量,双方都不会按对方的预想出牌,都会采取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力争主动、力避被动。一般来说,相对强大的优势具有相对的主动权,绝对强大的优势具有绝对的主动权,所以处于优势的军队总会寻求一战定乾坤;处于劣势的军队则会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法,逐步改变敌优我劣的形势。这其中,双方的博弈取决于战争指导者的主观努力。原因在于,很少有国家在精神力和物质力的所有方面都居于优势,或在所有方面都居于劣势,往往是强点中有弱点,弱点中有强点。客观条件规定了“不能那样”,并没有规定“一定如此”,在“不能那样”的规范下,选择和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力争“一定如此”,这样的战例在战争史上比比皆是。正如毛泽东说:“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须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 “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之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


      俄乌冲突初期,俄军是居于优势的一方,自然追求速战速决。这应该符合逻辑和事实,最显性的证明便是突袭乌政权中枢。至于为何分散兵力、多路进攻,或许是判断失误、自视太高、过于轻敌等等,目前尚难得出定论,重大决策往往是一个政治过程,牵涉的因素非常之多。不过从目前的结果看,乌克兰的主观指导还是有效的,在社会动员、舆论导向、外交斗争、争取外援、作战方法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再次证明,弱势一方只要抵抗意志足够坚决,主观指导比较正确,总能想出各种办法阻止优势的一方速战速决,哪怕对方看上去很强大。如果想从中借鉴到什么,那就是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优势和劣势,绝对的优势和绝对的劣势根本不存在,“一头大象可以撞倒巨大的障碍物,却不能穿针引线;把一个人打倒的力量并不意味着具有教这个人弹钢琴的力量”,而对方也一定知道你的劣势并研发和使用相应的手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相关阅读


国观智库防务安全研究中心 | 消灭敌人军队仍然是战争的“第一军事要义”——俄乌冲突的教益和启示之二

国观智库防务安全研究中心 | 确立和遵循战争的政治目的应力避“唯我论”——俄乌冲突的教益和启示之一

胡豫闽:“核共享”使日本更安全吗?



国观智库自媒体平台现接受文章投稿,稿费从优。有意向者请发送稿件至:research@grandviewcn.com,并在标题中注明“投稿”。要求:原创未发表时政评论类文章,领域涉及海洋治理、一带一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数字治理和发展、防务安全等。字数1000-2500字。如被采纳,我们将在收到稿件后一周内邮件回复。如有合作咨询等意愿,请联系(010)6215 8609。

        国观智库成立于2013年,是中国最知名的独立智库之一。在《光明日报》和南京大学共同推出的《2018年CTTI智库报告》榜单中位列中国社会智库综合排名第6位;在202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全球智库排行榜中位列“全球最具公共政策影响力智库”第70名。

        国观智库的研究领域覆盖海洋战略与安全、一带一路机会与风险、边疆综合治理与周边安全、防务安全与发展、数字治理与发展,以及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中印关系、东北亚安全等,并设置多个相应的研究中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